马师曾

人物经历

“书香世家”。自幼家贫,曾跟曾叔祖马贞榆攻读四书五经。十五岁考入“敬业中学”。读书时演过文明戏。中学毕业后在香港当过钢铁店学徒。马师曾天资聪慧,爱好音乐与戏剧。常常偷偷地看戏,对当时的名伶周喻林,靓元亨,新白蔡等的唱功演技都很崇拜。最后不顾父母反对,拜师傅佳为师学粤剧,进戏馆学戏。后来为了生活,只身去南洋登台,来到新加坡,在“尧天彩”剧团当第三小生。在南洋的那段期间内,马师曾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由于那时候他的表演艺术较差,而又不懂粤剧的传统演法,在舞台上闹了不少笑话。挫折激励了年轻的马师曾,他决心勤学苦练,反复钻研了传统粤剧《江湖十八本》,对每个剧的情节,人物性格,曲词乐谱,台步等都作细致的琢磨,又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因此他的舞台艺术与修为不断提高。马师曾对丑角的演法特别喜爱,故在丑角的表演艺术上作了特别研究,终于创出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俗称“乞儿腔”,一新观众耳目。而他的丑角形象逐渐为人所喜爱,在《苦凤莺怜》中马师曾将剧中的乞儿仔演活了,深受观众赞许,因此为他雄霸粤剧艺坛打下了基础。后加入长春剧团,改用艺名马师曾。返香港后,参加“人寿年”剧团,和白驹荣,千里驹同台。他以丑角戏见长,不同于薛觉先演的斯文戏,观众表示欢迎。参加“大罗天”剧团后,戏路拓宽,丑,生,旦,净都演过,并领导该团编剧部,所编的戏包含历史题材与当代题材,也有才子佳人戏和改编外国电影的,古装,时装,西装兼而有之。1929年秋,在夜戏散场后,他走出海珠戏院门前,被歹徒扔炸弹炸伤右脚。广州警察局反而借故勒令他主持的“国风剧团”停演6个月,这无异是迫令剧团解散。马师曾举家仓皇迁往香港,另组剧团演出于香港,澳门,东南亚和美洲,有时也到珠江三角洲的中小城镇演出。广州市则是他的“禁区”。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他逃出虎口进入广西重组剧团。1931年到美国三藩市演出,历时两年。后回香港组织太平剧团,在与觉先声剧团争雄时,促进了粤剧艺术的发展。后创办“全球电影公司”,所拍影片有《野花香》《难测妇人心》《二世祖》等,很受观众欢迎。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时,返回内地,从广州到广西,组成抗战粤剧团。抗战胜利后,与薛觉先在香港合演过名剧《蝴蝶夫人》《清宫恨史》。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马师曾以为经过抗战的洗礼,广州的官场状况会好一些,带领他经过多年颠沛流离,边逃难边演戏谋生,戏箱损失大半的“胜利剧团”,满怀喜悦地回到广州。不想只过了几个月,又发生《野花香》被禁演的事。《野花香》写一大学教授姚其琛,满口礼义廉耻,以维护社会风化为己任。得知儿子迷恋某交际花,不胜震怒。谁料他见到这个交际花时,正人君子的外衣一层层被剥下,露出假道学,伪君子的真面目,终至出妻弃子,身败名裂。这原是30年代马师曾在香港编演的一出“时装戏”,抗日战争时期仍常有演出,为什么这个时候被禁演呢?据说:当时广东有一位高官是姓姚的,也曾当过教授,马师曾此剧是“有意影射,诋毁长官”。一个10多年前在香港编演的戏,竟会影射,诋毁10多年后广州的高官,这禁演的理由不是令人啼笑皆非吗?然而那个年月又哪有说理的地方?马师曾又一次黯然告别广州,把剧团带到香港。1956年从香港回广州,曾担任剧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和广东粤剧院院长。l949年10月广州解放,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国民党的飞机不能再到广州轰炸,骚扰,各大戏院演出恢复正常。是年下半年马师曾和红线女就带领“红星剧团”回广州演出。这一次演出时间将近半年,除演“马派”剧目外,还在华南文联的帮助下,编演了表现抗日战争胜利后,珠江三角洲农民反抗官僚,恶霸压迫剥削,反对国民党抓壮丁打内战的现代剧《珠江泪》。1951年1月5,6日,马师曾和红线女还参加了“抗美援朝粤剧大集会义演”,演出批判崇美思想的短剧《牛仔裤》。这次演出,马师曾是带着对解放后的广州美好的印象离开的。不想回到香港却受到一股股恶浪的袭击。先是当时在香港的粤剧同业组织“八和会馆”的负责人,召开一个有在港许多粤剧同行参加的大会,申斥马,红在广州“赤化”,警告他们倘再有“赤化”行为就要将他们“出会”。会上还有一些人起哄,叫嚷要在“华光大帝”像前“斩鸡头,烧黄纸”发誓不得“赤化”。接着是港英政府政治部对马,红进行“传讯”,追查他们在广州的活动。马师曾接连受到沉重的打击,剧团又一次解散。加之年过半百,在那个社会就意味着“票房贬值”,搭班演出也只能受到“照顾照顾前辈”那样的收容,那几年的处境十分困难。

个人生活

马师曾的英文名是“MaSiTsang”,以粤语音译。其妻红线女英文艺名为“HungSin-nui”,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社会各界并非不应该随意使用1978年以後才逐步实施的汉语拼音“MaSizeng”作为其英文名。广州市及广东省广府地区,在中华民国时期地名,路名及人名皆使用粤语音译,与今日港澳的做法相同。目前,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地依然允许华裔民众自行选择英文名的粤语或闽南拼法方案。马师曾也是在湛江通过艺人阿莲结识了红线女,初起用为二旦,后为正旦并缔结姻缘。

主要作品

从1956年至1962年,他演出的剧目除《搜书院》《关汉卿》外还有《昭君怨》;《桂枝写状》;《苦凤莺怜》;《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附马》;《屈原》;《拾玉镯》;《三娘教子》;《赵子龙催归》《凤仪亭》;《乔老爷上轿》;《蔡文姬》。特别值得提及的,在现代剧《刘胡兰》中,本来没有适合他演的重要角色,他为支持现代剧的演出,积极争取演配角,饰演一个还乡团的恶霸地主石庭槐。马师曾《薛丁山》剧照马师曾一生参加演出的剧目为《关汉卿》《屈原》等共计429个,其本人编剧及参与撰写的剧本共97个,曾参与拍摄的电影有58部。马师曾1922年返广州,被省港大班“人寿年”聘为正印丑生,因出色地饰演了《苦凤莺怜》中的余侠魂一角而名声大振,其具有独特风格的“马腔”亦从此家喻户晓,广为传唱。三十年代,他在香港领衔太平剧团同薛觉先领衔的觉先声剧团艺术竞争达十年之久,人皆以“薛,马”并称,并逐步开拓了中外驰名的马派表演艺术流派,成为戏曲通俗化的大师,革新粤剧的前驱。上演名剧有《佳偶兵戎》《贼王子》《斗气姑爷》《刁蛮公主戆驸马》《二世祖》等几十出。所演过的剧目共有数百个。1941年,马先生组织“抗战粤剧团”,和红线女在广东,广西各地演出,长期为抗战宣传。在抗美援朝期间,特意从香港返回广州参加义演。1955年冬,他从香港回广州定居,参加广东粤剧团,曾出任广东粤剧团团长,广东粤剧院第一任院长,并曾先后当选为广东省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常务理事,剧协广东分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副主席等职。1956年曾被评为广东省文化先进工作者。他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和红线女主演的《搜书院》《关汉卿》,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剧。马先生饰演的谢宝,关汉卿两个老生角色,形象鲜明,性格突出。他戏路宽广,除工丑生外,还擅演小生,小武,花脸,须生等。晚年改演老生,马腔从自由活泼转为苍凉刚劲,表演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艺术特色

马师曾青年时演小生,小武,中年则以丑脚享负盛名。他根据自己洪亮而欠圆润的嗓音特点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泼滑稽的唱腔,人称“马腔”,他的成名经历详见“戏行史话”。马师曾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他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变化程式为已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时,常常巧妙地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他是开创粤剧通俗化的巨匠。他的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泼,滑稽突兀;他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新颖奇特,顿挫分明,送音悠远,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马喉”。三十年代他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粤剧伴奏音乐。他还吸收了电影,话剧某些表演手法,融化于粤剧的表演之中。其表演,台风豪放,动作鲜明准确,出奇制胜,塑造人物逼真生动。马师曾最擅长演丑生戏,后期则多演老生,须生戏。他在《关汉卿》和《搜书院》中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的生动形象,和搜书院掌教谢宝的生动形象。马师曾饰演的角色,包括了粤剧的男丑,女丑,公脚,未脚,正生,小生,小武等各种行当,戏路宽广,技艺精湛,为后辈做出典范。特别是由他编写或加工,经他多年演出锤炼的戏,都具有生活气息浓郁,人情世态刻画入微,人物性格夸张而又真实,语言奇趣横生的“马派”艺术的鲜明特色,他的表演艺术在国内国外部享有很高的声音。马师曾后期更善于演老生角色,他在《屈原》一剧中演屈原,《搜书院》中扮谢宝,《关汉卿》里饰关汉卿,对每个角色演出非常传神,十分成功地创造了各个不同个性的人物性格。马师曾等在湛江演出期间,给粤西观众带来了新颖的唱功,悦耳的音乐,华丽的服饰,奇巧的布景,精湛的演技,对日后粤西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湛江粤剧界移植搬演省港戏班带来的流行剧目,习唱其通俗的唱腔,采用其新艳的戏服,省港戏班常用的灯光,布景,西洋乐器也逐渐见诸粤西舞台。

人物评价

马师曾在广州,香港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演出,以扮演粤剧特有的角色行当丑生为主,也演小生,须生,花脸。善于吸收文明新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对粤剧敢于作改革的尝试。他苦心独创了粤剧的新声“乞儿喉”,并在演《苦凤驾怜》一剧中的义丐余侠魂而一鸣惊人,逐渐成为近代粤剧艺坛上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在国内粤语地区,港,澳,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